不足一成對就業樂觀 大學生求職別當"怨婦"
訊石光通訊網
2009/6/4 8:33:14
有心理學家指出,中等強度的壓力刺激能激發出人的最佳狀態,而過高強度的壓力則會引起焦慮、抑郁、煩躁等不良心理體驗和一定程度的生理與行為反應,從而影響人的能力發揮。因此,如何應對就業壓力成為大學畢業生面臨的當務之急。在日前召開的2009大學生就業壓力管理論壇上,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就業壓力對大學生的生理(睡眠與食欲)、心理(擔心、不樂觀)以及行為(做事效率、生活規律)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其中,“想到畢業就憂心忡忡”的比例高達52%,而“對目前的就業形勢感到樂觀”的人群不足9%。
在導致就業壓力的因素中,多數受訪者認為父母地位不高、用人單位不公、學校名氣不大、父母就業觀與自己不一致以及個人自信心不足等方面的影響最大。研究人員對此分析說,這樣的結果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現今求職者更傾向于外歸因,忽略了自身的實力、態度等問題,很容易導致“怨婦”心態。
相反,有實習或兼職經驗的在校學生更傾向于內在歸因。他們認為個人自信心、能力以及個人職業規劃等與能否順利就業關系更大。對這部分學生而言,他們因為有更多的經驗,成功的機會也就相對增加,內在歸因又會強化自信心與成功體驗,形成良性循環,更有利于成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