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通信設備商集體陷危機:誰將續演破產保護
訊石光通訊網
2009/6/16 8:31:00
因次貸風波而發酵的全球金融海嘯,在2009年,終于幻滅為北美通信設備廠商的集體“墜落”。
1月14日,北電網絡正式向美國法庭提出破產保護,而這僅僅是北美制造業巨頭們紛紛上演滑鐵盧大戲的一場開幕儀式。6月1日,通用汽車成為另外一個啟動破產保護程序的廠商。
也許不久,還有另一個續集。就在6月初,美國投資公司Oppenheimer的分析師伊泰·凱迪龍(Ittai Kidron)稱,摩托羅拉計劃出售電信網絡和機頂盒業務,“據我們所知,摩托羅拉已經在初步評估這些選項”。凱迪龍還稱,摩托羅拉已經在與中國電信設備商華為進行談判,計劃將其電信設備部門出售給華為。
這已經是近年來華為卷入北美廠商出售傳言的第N個版本。實際上,最近的一則傳言是2008年底,華為被傳將競購北電以太網業務,該傳言事后被華為高級副總裁徐直軍堅決否認:“華為以太網業務很強,華為出售的‘華為-3COM’就是做以太網的,我們干嘛再買一塊?”
這次傳言破碎后不久,鑒于重組努力的艱難,北電走上了破產保護之路,以期爭取更多的時間完成內部的資產清理。
誰都能看出來,摩托羅拉此時的沉重步履,與破產保護前的北電已有幾分相似——分拆承諾(把受損最為嚴重的手機業務分拆),以及出售資產的種種努力……
摩托羅拉能否順利找到買家,避免申請破產的宿命?
“沒有買方,就沒有賣方。”中興一位人士調侃說,在這場全球性的淘汰賽中,摩托羅拉的資產,已經沒有太多的吸引力,而如果短期內沒有合適的買家,其命運堪憂。
摩托羅拉的保守療法
“我們沒有聽說這件事情。”對于競購摩托羅拉相關業務的傳言,此次華為高管人士再次予以了否認。
而此時,孱弱的摩托羅拉,似乎已更難為其一再失血的“身體“找到止血的良方。
繼2008年巨虧42億美元后,摩托羅拉今年一季的表現依舊堪憂,其財報顯示,一季度銷售額為53.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再次下滑了30%;虧損為2.31億美元,比之上年的1.94億美元又擴大了16%。
盡管摩托羅拉今年以來一再宣布,計劃年底推出基于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的中、高端智能手機,以爭取明年的翻牌。但實際的情形顯示,摩托羅拉的策略正趨于保守。從收入結構變化看,其“止血”措施,一方面是壓制虧損最大的手機業務的銷售,使其從第一營收業務降至第二,以達到減少損失的目標(一季度,摩托羅拉手機、家庭和移動網絡、企業移動解決方案三大業務收入分別為18億美元、20億美元、16億美元);另一方面則是大幅壓縮各項開銷和節約成本,摩托羅拉在內部宣布,“2009年,計劃將節約的成本提高2億美元至17億美元。”
但是,這種保守的療法能拯救摩托羅拉嗎?盤點其三大主業的競爭力,摩托羅拉的尷尬一覽無遺。
2006-2008年,摩托羅拉的全球手機份額逐年分別下滑至22%、14%、8%,寄望2009年回暖,似乎也很艱難。摩托羅拉在年報中預測說,2009年,全球手機市場需求預計下降10%,“這將會是從2001年以來首個需求下滑的年度”——大環境對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構成了另一重壓力。
而就傳言正在試圖出售的“家庭和移動網絡”業務來說,2008年,該業務取得營收112.1億美元,占摩托羅拉40%銷售額,而從今年一季度情況看,該部分業務雖然仍有微薄的營業利潤,然而其業界競爭力業已減少。由于早年策略性淡出了GSM及其后續產品的投資(據業界透露,摩托羅拉GSM核心網及多個UMTS的商用合同,皆采用了OEM華為的解決方案),又加之CDMA業務的式微(摩托羅拉和北電在北美以外CDMA網絡,許多正在被華為、中興等廠商替換),摩托羅拉的這塊業務已幾乎對其它廠商難以形成吸引。
而被認為摩托羅拉意欲壯士斷腕后唯一保留下來針對政府和企業級客戶的“企業移動解決方案”業務,盡管其在公司內部的收入比例正在上升(今年一季約為30%),或有可能成為拯救摩托羅拉的一點希望。但是,前提是摩托羅拉要竭力應對其高達64000名員工的負擔,以及高昂的管理費用。這談何容易?摩托羅拉歷年曾多次欲通過裁員來減負,但實際結果是,其龐大的員工人數僅從2004年的68000人下降至如今的64000人。
諾西、Avaya回應接盤傳言
北美巨頭們,能否步出集體沉淪的命運?
率先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并一再申請延長其保護期限的北電網絡,至今仍在艱難地重組談判之中。
繼華為之后,今年4月以來,傳言進行重組談判的就包括諾基亞-西門子和北美廠商Avaya。據美國媒體報道,諾基亞-西門子已在上個月向北電網絡提出收購要約,意欲收購其包括運營商網絡部門、TDM早期語音技術、VoIP業務和LTE無線技術研發部門在內的北電大部分資產和業務。
諾基亞-西門子全球首席運營官Mika Vehvilainen在5月19日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諾西目前還沒有參與到并購程序中,北電如果能分拆,我們將有可能參與其中”。
有電信設備商人士分析認為,環顧在“減法”中日漸稀少的全球電信設備商,“諾西目前是北電最合適的選擇”。這是因為,一方面,雖然北電業務“流血過多”,但其在北美運營商中擁有一流的客戶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北電的光傳輸業務,“這是諾西比較弱的,有互補性”。
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可能并不容易,首先,諾西要準備龐大的收購資金,但要知道,諾西2008年雖然達到了153億歐元銷售額,其虧損仍有3億歐元;其次,排除去年巨虧之外,北電今年一季度四大業務——運營商網絡、企業解決方案、以太網、LG-北電合資公司——皆處在業務快速下滑階段,分別環比下滑達到48%、34%、21%、7%,如何激活該些業務,也會成為收購后的難題。
另一家傳出有意聯合舊金山私募基金公司Golden Gate Capital一起出手的廠商Avaya全球銷售高級副總裁Todd A. Abbot在6月4日答復本報記者時,出言謹慎。他認為,北電是全球化浪潮中行業加快整合并購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但是“北電選在了一個全球經濟收縮 20%-30%的不景氣背景下進行破產分拆,這是一件可憐的事”。
他進一步說,作為在當前環境下“少數能夠盈利的公司”,Avaya會考慮“使用北電的渠道合作伙伴,此外,我們也會邀請所有北美的渠道合作伙伴加入”。
關于參與并購一事,他謹慎地回答說,“這個問題比較敏感,但我可以講的是,歷史經驗表明,大多數的合并不一定有效;另外,如果Avaya真的參與收購,也會看時機和價格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對我們的業務有幫助。”
“淪陷”于服務與成本競賽
2000年-2009年,在北美廠商的落日余輝中,逆市成長中的中國廠商華為、中興全程感受到了這個曾經全球含金量最高的行業,如何從一個技術推動型產業,變為了一個以服務、成本競賽為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2008年5月,針對全球電信業重組浪潮,華為總裁任正非曾發出警示:“我們處在一個電子商品持續過剩的時代,過剩的商品不會再賣高價。”
有設備商人士認為,電信行業的技術趨勢,是越來越平臺化,標準化,由此帶來技術門檻的降低,因此,對快速服務能力、堅定的執行能力,以及高效的成本競爭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該人士認為,北電、摩托羅拉的沒落,皆始于其固執的技術導向以及由此導致的對客戶需求的忽視。另外,搖擺的技術戰略(對GSM的過早看空,對3G標準的忽左忽右)以及高昂的技術研發成本,也是導致其衰落的重要因素。
可以比較的成本公式是,中興、華為在研發投入上目前已實際與北美各國持平(每年占銷售額的10%以上),研發人員占比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北美的員工比例(華為為46%,摩托為42%),但是單個研發人員的薪酬成本比,中國本土與北美本土的差距卻高達1:4,甚至1:5。這意味著,北美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最昂貴的技術創新中心。
另外,北美廠商在快速反應能力以及研發成本優勢上的“淪陷”也一覽無遺。北美廠商主導時期的核心網所采用的TDM交換支持模式,其交換機的成本達到300元/線,中興、華為闖入該領域后,率先在GSM網上實現了創新,采用了3G時代的IP化技術,不僅便于運營商從2G向3G的演進,同時還使成本大幅下降至30元/線。
如此,那些承載“光榮與夢想”而生的北美制造業巨頭們,在新一輪的全球化浪潮中,首先得梳理新的行業競爭法則,才能去重拾他們的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