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編輯 summer)我國光通信發展了30年,取得了許多傲人成績,在應用上飛速發展,技術上也不斷地提高,大浪淘沙淘出了一批實力雄厚的光通信企業,但是在許多前沿科技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是很難趕超的。
實際上也就是,我國光通信產業在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上的水平還有待發掘。核心競爭力說的通俗一點,舉個例子,在同一個地方,有許多家面館,但是這家面館能夠做的時間最長,最受歡迎,因為這家面館有一個祖傳秘方,是別的面館所沒有的,味道也是不可復制的,那么這個秘方就是這家面館的核心競爭力。而現在國內的許多光通信產業還是沒有研究出這秘方。
“一窩蜂”現象
不難發現,在國內,無論在哪個市場都是這樣,只要能有錢掙的地方,就會有一大幫人撲過去,就是所謂的“一窩蜂”現象。應著市場的需求生產出一大批產品,于是就會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拿光纖光纜行業來說吧,市場研究機構CRU最近調查報告指出,受益于寬帶和3G市場推動,中國光纖產量過去5年來高速增長,2012年達到了全球一半份額,而到了2014年,中國光纖年產能超過1000萬芯公里的廠商有7家,全球其他地區僅有4家,由于部分中國光纖廠商仍在繼續擴產,明年這個數字還將擴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產能過剩,根據相關預計,中國市場光纖需求量為1.4億芯公里,產能達到2.4億芯公里,當然不能排除中國在國外還有一部分市場,但是依據這個數據看來,國內的產能率超過了50%。
但是,在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規模經濟優勢、掌控產業鏈價值的多重誘惑下,光纖廠商繼續擴產,光纜廠商也紛紛向上游進軍擴充光纖產線,產能過剩的勢頭無法遏制。由此看來,即使很多廠商知道存在著產能過剩這樣的危機,卻還是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期望抓緊一點賺錢的機會。
核心競爭力才是硬道理
曾經有人說了這么一個段子,去歐洲的展會上,你會看到起碼有三分之一的展位是中國人在擺展,但是所有的企業的利潤加起來都沒有法航的一架飛機所掙得錢多。這是過去的一個段子了,但是由此可見國內一些產品的價值還是偏低了,國內通信行業歷來就有打價格戰的傳統,而且大家都在低端市場上用價格殺得雞飛狗跳,由此形成了惡性競爭。
現在企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每個企業都要想方設法在行業中活下來,但企業的產品、材料、創新、產能、核心價值等除了要與國內一決勝負,還得放眼全球巿場,與洋鬼子拼博。其實我國光通信從應用水平上來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光通信大國,國內在光通信許多應用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從研發水平上來講,我國與國際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在前沿技術研究方面尚有差距。高端光器件、芯片的研發仍是我國的弱項,無論是光無源器件還是光有源器件,高端的關鍵的技術仍然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走不出對進口依賴的困境,使得國內的高端器件生產受到較大的制約。
由此又可以回到中國制造跟中國創造的問題,中國制造可以做得很好了,但是在創造上還需要持續發力。先來看看業內一位前輩總結的世界級生產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核心技術的上游原料;有整合新產品的研發能力;有先進有效的生產系統;溝通客服與客戶無縫接軌;品質系統洞知避免問題;企業文化與執行力同步;扁平化具眼光的管理層;持續滿意的大客戶力挺!
可見中國光通信產業需要在很多地方多下功夫,從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生產系統、品牌服務、企業文化等等方面,要發展核心競爭力沒有那么容易,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才能為國內的光通信發展贏得主動權,才能在全球光通信行業內有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