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進入2016年中國移動5G研發投入上再加碼,自2012年在IMT-2020推進組指導下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5G發展規劃、開始了5G研發布局后,中國移動今年2月聯合多家企業成立了“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圍繞基礎通信能力、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云端機器人、虛擬/增強現實6大領域開展業務應用和產品聯合研發與創新。
5G研發進入實測
近日在“5G技術與測試研討會”上,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接受采訪時表示,無論在需求、鍵技術研究方面還是標準化方面,2016年5G研發都取得了很大進展。
在推進與國內外領先企業和大學5G合作的同時,中國移動已分階段地開始了5G的技術試驗與驗證:聯手產業鏈已在國內四川等地開始進行大規模天線等項目的測試驗證;與華為、北大重點開展全雙工技術的研究與驗證,希望突破全雙工在自干擾刪除、以及組網環境下的多基站間干擾消除的瓶頸,推動FDD和TDD全面融合;與愛立信、Nokia重點開展以用戶為中心的網絡架構的研究與驗證,全面提升5G面向靈活業務與環境的自適應能力,保證用戶體驗的同時降低網絡部署的難度;聯合北郵等國內外主要大學和企業,積極開展5G信道模型的測量與建模,探索毫米波以上新頻段;與中興、大唐、成電和哈工大等開展了毫米波樣機的合作研發,探索產業瓶頸的突破。
此外,中國移動還在Future Forum、GTI、ITU、IEEE等多個組織擔任領導職務,并牽頭發布了ITU 5G網絡技術標準建議書、Future Forum 5G總體和專題白皮書、下一代前傳網絡接口(NGFI)白皮書和GTI 5G頻譜白皮書。
“5G定義的是大連接,是環境、農業、工業等各領域的萬物互聯,環境、農業、工業等各領域都在這個愿景下我們聯合各領域企業在積極推進5G的技術和產品,就是為了提前布局5G的應用。”黃宇紅表示。
其中,針對窄帶物聯網NB-IoT技術,中國移動正在聯合產業鏈推進的具備大連接、低功耗、低成本傳感器的物聯網平臺技術,目前已投入的測試項目包括智能抄表、工業物聯網環境監控等,并計劃2017年投入商用。
頻譜亟需明確
結合目前整個產業鏈都在向5G發力,中國移動提出了幾個建議,尤其強調了“頻譜先行”的重要性。黃宇紅表示,盡早明確我國5G頻譜規劃尤其是中低頻段的應用,已經刻不容緩,盡快確定頻譜才能引導產業聚焦。據悉,目前我國已經向國際標準組織提出了一些候選頻段意向,主要是6GHz以下的中低頻段。在中國移動等國內運營商看來,5G的頻譜應該是高中低頻段結合,而不僅僅是高頻段。
我國在5G起步階段已體現出部分優勢,但未來任重道遠,所以中國移動還提出了技術攻關、跨界融合等建議。在重點技術攻關方面,黃宇紅稱,業界應扶持重點企業形成5G優勢技術的積累,通過技術試驗驗證我國提出的關鍵技術,影響標準制定,推動形成全球統一標準;針對技術和產業短板,應合力彌補薄弱環節,設立專項資金開展高頻段器件以及通信芯片等薄弱領域攻堅;在跨界融合方面,國內產業界應鼓勵更多垂直行業盡早參與,使5G的研究和應用與“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更好結合;而開放合作更是5G研發的重點,產業界應借鑒4G成功經驗,以“開放、融合”的心態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