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深圳連接器協會 李亦平
從電子時代開始,銅導體一直連接器行業的主流。銅的獨特品質,包括優良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延展性和可用性,使它成為從毫瓦信號到千瓦功率導電電路的自然選擇。
銅合金,包括鈹銅和磷青銅,提供了足夠的彈性,并且它們可以使用高速沖壓成型產品。從金到錫的各種電鍍材料降低了接觸電阻,增加了耐久性,防止了腐蝕。銅電纜可以使用多種技術可靠地終止,包括焊料、卷曲、剝線和焊接等。嵌入在多層PCB層壓板材料中的銅電路使高密度連接成為可能。這些板上的部件使用高速自動化設備生產,用波峰焊進行焊接。多年來設計和建立可靠的銅電路,使人們對該介質以及由各種制造商組成的全球供應鏈產生信心。
銅是一種優良的材料,但它確實有其局限性。隨著系統速度的不斷提高,銅導體開始表現出不利的特性。除了簡單的直流電阻外,阻抗變化、前后串擾、傾斜、抖動和符號間干擾等因素往往會降低數字信號的質量。此外,必須解決EMI和接地回路的問題。
隨著數據速率的增加,這些負面因素中的每一個都變得更大,有效地限制了信道的物理長度。在過去幾年里,系統設計人員已經開始進入超過25Gb/s的應用。在考慮各種因素的情況下,保持在數字信號傳輸速度已成為一項日益嚴峻的挑戰。
用光子代替電子的光纖連接已討論了很多年。傳輸數字信息的調制光束一直是非常遠距離鏈路的選擇介質,而銅通道需要多個放大點和盡力減少失真。工程師們繼續在尋找延長銅壽命的方法。光纖在中短程通道中的可行性多年來一直是工程師們的目標。銅通道傳輸的改進,包括向差分對的過渡,PAM4信令,以及內置在SERDES芯片中的先進信號調理,這些措施使設計者繼續使用可接受長度的銅通道。
光纖遭受了幾個挑戰,包括光通道兩端所需的電光轉換過程所消耗的額外成本和功率。以及困難和昂貴的光纖終止過程。光纖材質也被認為比傳統的銅電纜更脆弱。
隨著高速通道繼續受到銅的限制,而光纜、連接器和有源元件的成本下降,人們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光纖提供了更高帶寬和可達性的優勢, 波分復用和相干傳輸的進步可以進一步提高光纖的效率。
隨著采用擴展光束技術,對光學接口配合面上任何污染的極端敏感性已被最小化,該技術使用集成在連接器中的透鏡來增加跨接口的光束直徑。這種技術使塵埃對透射光的影響小很多。
光纖現在正被考慮用于數據中心中以及相對較短的應用,在某些情況下,光纖甚至可能應用于盒子里。
在高性能應用中需盡量減少印刷電路材料的損耗和失真,這刺激了人們將這些通道從電路板中移除。一種解決方案是將高速信號轉換為與ASIC或SERDES設備相鄰的屏蔽雙軸電纜。在這些電纜中,信號衰減和失真大大減少,這些電纜跳過PCB的表面,往往終止于安裝在設備面板上的I/O連接器。
另一種最近的解決方案是共封裝光學,它將電光轉換過程定位在具有SERDES或開關芯片的公共基板上,并使用光學將信號直接帶到I/O面板。結果是失真小,端口密度高。
實現這種集成技術是硅光子學,它試圖將光發射機或接收器的多個部件集成到硅片上。目的是用光子信號代替電脈沖。多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在硅上制造一種實用的激光,但沒有成功。最近,他們選擇專注于單獨的激光源和安裝在公共襯底上的光子芯片。硅光子器件可以集成多個功能,包括調制器、SERDES、光放大器、探測器、濾波器、耦合器和分配器,并在同一芯片上集成電子邏輯、存儲器和驅動電路。
這項技術提供的優勢包括:
* 高速傳輸。
* 硅波導可以與導體一起在公共襯底上并存。
* 使用現有的大容量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和晶片測試設備。
* 能夠在同一微芯片上創建電子和光學元件。
* 在同一芯片上實現電光轉換。
* 減少電力消耗。
* 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系統的密度。
* 通過自動化降低系統成本。
共封裝光學的性能優勢是這個領域的技術趨勢,雖然目前仍然是一個概念,但包括英特爾在內的幾家供應商已經演示了原型。許多工程師認為硅光子技術是解決帶寬瓶頸和I/O面板密度日益增長挑戰的長期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