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一帶一路”規劃的提出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據悉,為了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2018年或實現全覆蓋
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指出“一帶一路”路線圖,標志著“一帶一路”步入全面推進階段。“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新的重點。
按照這一線路圖,“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兩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這些途經地區有高山、有海洋,甚至有戈壁沙漠,以前對這些地區的衛星覆蓋較差,其他地區即使被覆蓋也由于工作頻段相對較低,帶寬較窄,無法滿足未來一帶一路對大數據傳輸、商務和娛樂的井噴式需求,另外由于這一地區被不同衛星、不同頻段覆蓋,缺乏統一規劃,很難實現無縫連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項目技術經理李峰表示。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坐著飛機上網,在飛躍‘一帶一路’時,連接互聯網工作,或者娛樂上網,飛躍不同衛星信號,會出現信號不穩定,甚至中斷信號的情況。”
這一情況對商業往來顯然是不利的。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已經有相關部門和企業對‘一帶一路’的衛星覆蓋問題進行規劃,中國衛通希望把計劃發射的新衛星覆蓋‘一帶一路’。”
據了解,目前國內主要的衛星運營企業為中國衛通集團,而中國衛通也正在計劃,在未來幾年,利用我國正在研制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發射大容量Ka波段的通信衛星。
有分析指出,Ka波段衛星寬帶服務已經在全球航空市場上獲得廣泛認可和快速發展,Ka波段具有頻帶寬、設備尺寸小等優勢,可以用于高速、高容量和可靠、具成本效益的寬帶通信。
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衛星發射還有待突破。
在中國衛通母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官網上顯示,“在Ka頻段寬帶衛星通信時代,中國衛通要負責建設地面關口站及相關運營支撐系統,以形成向用戶直接提供服務的能力。”
此外,在中國衛通的官網上顯示,近日,衛通集團已經與中國通號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中國通號是為高鐵信號進行服務的企業,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企業。
對于是否將新衛星用作全面覆蓋“一帶一路”一事,中國衛通未給予答復。
外界預估,中國將在2018年前后發射東方紅5號衛星平臺,解釋可以為Ka衛星服務。
衛星將隨高鐵、核電站一起“走出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訪的時候多次向國際推銷中國高鐵和核電,被媒體評為中國最牛推銷員,而中國衛星制造行業也在尋找“走出去”的機遇。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通信衛星技術已經位于國際前列,在國際地位上,不亞于高鐵和核電技術。”李峰表示,“目前,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通信衛星,由于質量可靠,交付及時,性能穩定,表現優異,在與歐美發達國家衛星制造的激烈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不斷獲得新的訂單。”
李峰舉例說,“按照國際慣例,比如民用通信衛星發射之前,都要給衛星購買發射以及在軌第一年保險。當年,第一顆基于東方紅4號發射平臺的通信衛星的保險費率是20%,高于國際水平3~5個百分點,而現在由于中國衛星技術可靠性較高,并多次獲得國外衛星訂單,保險費率已經降為7%以下,這已經低于國際市場的同期水平,說明我們的衛星技術已經獲得用戶和國際保險界的高度認可,對我們承接國外通信衛星項目非常有利。”
據了解,目前全球對衛星轉發器的需求呈現強勁的上升趨勢,2020年前還將保持持續增長趨勢,2014年至2018年全球靜止軌道商業通信衛星市值增長超過三分之一,發射總量超過100顆,非洲、中東等運營商投資和政府采購呈現出增長態勢。
“現在,‘一帶一路’的藍圖帶來的大數據傳輸和商務娛樂需求的發展較為迅速,這為衛星制造和發射提供了較大的市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總體技術專家周志成表示,“我們未來的衛星設計和制造中,將會全面實現國產化和自主可控,將給國內相關產業帶來機遇。”
“我們一直希望李克強總理在出訪的時候,把中國的衛星項目也帶出去。”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市場人士表示。
此前有數據顯示,在目前全球超1000顆衛星的背后,存在一個龐大的衛星產業。僅在2011年,這個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73億美元。而2001~2011年間,全球衛星產業收入增長高達175%。而近年隨著汽車、手機等日用品的智能化程度提高,這一市場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目前,中國鐵建同尼日利亞簽署了高達119.7億美元的鐵路建設合同,這是中國企業簽署的最大金額的單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