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將向縱深發展,應用于全
光通信網絡、消費電子領域和服務全領域,以及計算機之間的芯片互聯。
2012年1月25日,
華為從東英格蘭經濟發展署(下稱EEDA)手中收購了集合光電中心有限公司(下稱CIP)的資產。
華為稱將保留該公司研發團隊,進而形成
華為英國研發中心的新核心,作為其全球研發
網絡的一部分。
從1988年僅憑借2萬元人民幣創業起家的
華為,發展到2011年海外銷售超過75%的全球企業,
華為的成功正是依靠在研發上的持續大手筆投入和在各業務領域的收購。
企業的發展向來離不開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和在收購上的精準眼光。如果把行業市場比作是企業的今天,那么生產出的產品就是企業的明天,而核心的技術研發則是企業的后天,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那么,CIP到底是何方神圣?
華為緣何收購?這將會對
華為未來產生什么影響?
劍指
光通信
CIP在光電子領域擁有強大的實力,擁有自己的半導體制造基地,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制作各種不同規格的半導體
光放大器。CIP領先世界的混合集成能力還可以讓半導體
光放大器產品同不同的硅波導相集成。
該公司最早是英國電信的光子技術研究中心,后來成為世界500強康寧的一部分,康寧公司是特殊材料的廠商。2003年,隸屬于英國政府的EEDA在從美國投資人手里買下瀕于破產的CIP.
CIP位于英國伊普斯維奇的研發團隊將全部加盟
華為,今后
華為還將繼續加強對CIP的研發投入,保持其創新實力。CIP的原管理方EEDA表示,這是他們一次重要的成功投資。
華為表示,這次收購將進一步加強
華為的
光通信技術研發能力,也是兌現加強
華為英國研發力量的承諾。
華為同時說
華為將繼續向光纖研發投資,以確保該集成光電器件公司仍然是這一技術領域的創新者。目前,
華為在歐洲共設有6家研究機構。
“有許多潛在收購者對我們感興趣,但絕大部分管理團隊成員和員工支持東英格蘭經濟發展署對
華為競標的看法,因為我們相信其業界領先的研發能力和在我公司的投資將引領我們在未來取得更多重要成就。與
華為公司最后六個月的密切合作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為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打下了堅實基礎。”CIP首席執行官彼得沃頓說。
去年,
華為公司宣布計劃將旗下的英國員工增加一倍,人員增至1000人。此外,
華為還在英國建立了一個移動設備業務歐洲設計中心和一家內部審計中心。此次收購可看作是
華為持續加強其在
光通信技術研發能力的舉措。
至于收購的具體金額,EEDA和
華為方都沒有透露,EEDA僅僅說是一次成功投資,本刊記者聯系了
華為方,截至發稿時
華為還沒有回應。
不是第一次
這不是
華為第一次在研發方面的收購。2010年5月,
華為以200萬美元收購美國服務器技術研發公司3LeafSystems的部分資產,包括購買服務器和專利,以及聘請3Leaf的15名員工。3Leaf是美國一家新興技術公司,該公司研發出了一種技術,可將大批服務器整合在一起,使其像一臺功能強大的機器那樣工作。
但是,
華為的此次小額收購驚動了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年后5名美國國會議員給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發郵件表示,
華為這筆交易會帶來國家安全風險,應當對
華為收購美國的技術進行嚴密的審查。隨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要求
華為取消收購3Leaf特定資產的申請。對此,
華為最后選擇了接受。收購雖沒有成功,但并不能澆滅
華為對技術研發型公司的渴求。
同年9月,
華為向科威特金融公司(KuwaitFinanceHouse)收購了國際交鑰匙系統公司(ITS)的業務支撐系統部門。ITS由科威特金融公司控股95%,是一家綜合信息技術和軟件服務提供商,在中東北非地區擁有廣泛業務。
“
華為將繼續投資以推動該地區業務發展、創造本地就業并為現有員工提供新機會。”
華為高層表示,“
華為承諾保留所有員工的職位及他們現有的福利。研發行動將繼續在該地區進行、保持和擴大,本地業務將從
華為業界領先的全球研發
網絡獲得豐富資源、能力和經驗”。
2011年11月25日,
華為與美國賽門鐵克公司聯合宣布,
華為公司以5.3億美元收購雙方合資的華賽49%股權及其全部專利。按照
華為方面的解釋,不難看出在此次收購中
華為公司有押寶華賽公司核心技術專利的企圖。從2008年成立至今,華賽已在云計算及
網絡安全、存儲技術相關領域提交中國專利申請近千件,已授權的有762件,其中發明專利超過700件。
不僅在研發方面進行收購,
華為在技術與研發上投入甚多。
華為1988年成立至今,每年的研發投入都占銷售額1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過15%;但是中國多數掛牌高科技的企業年研發投入占10%以上的并不多見。
2012年2月
華為CEO任正非在歐洲競爭論壇上表示,2011年
華為的研發開支為37.6億美元,注冊的專利數量位居全球第二;而過去10年
華為研發總投入達到150億美元,令
華為的專利項目達4萬個。有了充裕的研發投入,企業發展才能后勁十足。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
華為的全面知識產權戰略正在凸顯功效。200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將
華為評為世界第四大專利申請人。自1999年在印度班加羅爾成立第一個海外研發機構以來,
華為已經在包括美國和歐洲等9個國家設立了20個研究所以及20多個聯合創新中心。而此次收購CIP,就是這個戰略的一部分。
向上游進軍
華為此次收購是向
光通信上游擴軍,完善產業鏈,以期占領行業先機。飛象網總裁項立剛表示,中國企業一直在基礎制造領域比較弱勢,例如元器件等研發與制造都不強勢,這大大影響中國企業的發展。這樣的收購對于
華為長期發展,尤其是多元化發展以及增加公司軟實力都有很大的好處。
那么,光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誘惑,吸引著
華為在此布局?隨著電信號的高速傳輸接近極限,光信號傳輸作為替代技術引起關注。電信號提高傳輸速度時,通信
網絡雖然其大部分已在使用
光傳輸,但在實施數據包路徑控制的路由器內部卻進行著光電或電光轉換以及利用電信號處理數據包,這些都產生了巨大的功耗。
據研究機構NTT微系統集成研究所資料顯示,日本通信
網絡的路由器耗電量目前占日本總耗電量的約1%,且正在以5年增長10倍的速度不斷增長。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
光傳輸將路由器內部處理全部轉換為光處理,單位的耗電量就會降至1/100以下。
2006年開始,在一些研究機構和公司的努力下,光元件實現了小型化,目前已經與電元件尺寸接近,制造成本得以大幅降低,而最重要的是,為實現在
單芯片上與電路的混載帶來了可能性。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認為,在通信領域的“光進銅退”雖然說了很多年,但目前進展緩慢,因為這是一項國家戰略要靠國家主導推動。盡管如此,光代替銅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到那時光電器件和光電通信勢必會迎來大發展。
曾劍秋說,硅光子技術目前還處于開發階段,由于開發這些技術的廠商及研究機構不同,因此元件的工作原理、構造及集成方法等也各異。要素技術處于分散狀況的話,制造成本的降低效果就有限,因此很難形成像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那樣的沖擊力。光技術也需要能夠將全球研究人員的智慧聚集起來,形成像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那樣的標準技術平臺。隨著硅光子技術的成熟,
光通信將向縱深發展,應用于全
光通信網絡、消費電子領域和服務全領域,以及計算機之間的芯片互聯。
目前索尼在個人電腦上配備英特爾的光接口,將
光傳輸引入到個人電腦,隨著
光傳輸成本的大幅下降,
光傳輸有望在通信
網絡、高性能服務器、智能手機、計算機、家電智能終端產品上得到全面應用。這些趨勢的原動力源于
單芯片上混載光路與電路的硅光子技術的進步。2012年,
光傳輸有望應用于智能電話、電視機及通信路由器,2017年前后有望應用于超級計算機的處理器等。
項立剛認為,目前對于我國的通信業來講尤為重要的要數寬帶建設了,現如今光纜成本已經非常便宜了,而最大的問題在于光端機。如果解決好光電器件,對于寬帶發展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此次收購也是
華為加大向上游元器件擴軍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