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一色一欲一交,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信息技術領域2013年度備選項目征集指南

摘要:為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落實《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在2011年和2012年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在先進計算、網絡與通信、虛擬現實與數字媒體、信息安全、微電子與光電子等主題方向征集備選項目。為做好2013年度信息技術領域備選項目庫的建設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落實《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總體精神,信息技術領域按照“以網絡為基礎、以計算為核心、以應用為導向、以安全為保障”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在信息技術前沿領域尋求基礎性突破、掌握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加強集成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延拓信息技術應用嘗試與廣度、支撐新一代信息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在2011年和2012年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在先進計算、網絡與通信、虛擬現實與數字媒體、信息安全、微電子與光電子等主題方向征集備選項目。為做好2013年度信息技術領域備選項目庫的建設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與內容

  1. 先進計算

  1.1 面向大數據的先進存儲結構及關鍵技術

  研究基于新型半導體存儲器件的存儲系統體系結構及數據組織、管理及運用等關鍵技術,形成智能存儲系統平臺技術和系列存儲軟硬件產品核心技術,構建相應原型系統及示范性應用系統。下設3個研究方向。

  1.1.1 基于新型存儲器件的存儲系統結構與技術(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700萬元)

  針對現有存儲性能和處理器能力之間的差距問題,研究基于新型非易失性存儲器件的存儲系統結構和相關關鍵技術,探索其在存儲系統與服務中的應用模式,建立相應的驗證性原型。

  1.1.2 面向大數據的智能存儲體系結構及關鍵技術(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700萬元)

  研究面向大數據的新型分布式存儲架構及數據組織模式,包括大數據歸約、元數據高效存儲與分布式索引、全局數據共享、異構數據集成與融合;系統隨應用環境變化自適應調整的智能存儲技術、大數據并行訪問優化技術;系統安全架構與方法;系統能耗感知及低能耗方法等,并構建原型系統.

  1.1.3 新型存儲方法與機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700萬元)

  研究溯源存儲(Provenance-AwareStorage)、存儲虛擬化、自動精簡配置、動態分級存儲、重復數據刪除、瓦記錄存儲等新型存儲方法與機制,研發相關軟件,以支持高效存儲,建立應用示范系統。

  1.2 面向云端融合的新型企業計算關鍵技術及系統

  采用云端融合的技術思路,利用云平臺豐富的軟硬件資源,解決終端設備計算、存儲、顯示等資源多樣異構且相對有限的問題,研究移動終端軟件自適應、虛擬桌面異構終端接入與管理、終端服務與云服務混合組裝、遺產分布式系統自動遷移等關鍵技術,建立基于云端融合模式的企業計算體系結構及系統,開展應用示范。下設5個研究方向。

  1.2.1 面向云端融合的移動軟件自適應技術與平臺(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針對移動互聯網應用形態與軟件,研究移動終端計算任務在云平臺和終端之間的按需遷移、應用數據的云—端按需訪問和存儲、應用界面的移動終端屏幕尺寸自適應等關鍵技術,研制支撐平臺與系統,開展示范應用。

  1.2.2 面向異構終端的虛擬個人工作臺關鍵技術與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針對多樣異構的終端設備,研究終端自適應的虛擬個人工作臺配置、普適接入、彈性傳輸、狀態管理、數據管理、資源管理、安全可信保障等關鍵技術,研制大規模、高并發、可伸縮、易部署的虛擬個人工作臺環境的支撐平臺與系統,開展示范應用。

  1.2.3 面向云端融合的服務組裝關鍵技術與平臺(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針對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有機融合,研究移動終端本地資源和應用服務化、云服務終端接入與展現、本地服務和云服務的個性化推薦、本地服務和云服務的混合組裝和運行,構建支撐平臺并開展示范應用。

  1.2.4 面向云環境的遺產企業計算軟件自動遷移關鍵技術與工具(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針對典型的大規模遺產企業計算軟件,研究分布式遺產應用的配置規約與轉換、遺產應用的虛擬機自動部署與重部署、遺產應用的自動拆分與分布式運行等關鍵技術,研制相應支撐工具并開展示范應用。

  1.2.5 基于云端融合模式的企業計算技術集成示范應用(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針對大型企業應用和省部級政務系統,研究支持云端融合的云平臺構造、應用部署、系統管理與優化等集成框架與機制,開展示范應用。

  1.3 云計算關鍵技術與系統(二期)

  突破云計算關鍵技術,云計算安全體系架構、研制云示范平臺,帶動核心軟硬件產品開發,支撐商業模式創新,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計算技術體系與產業鏈,在教育云系統開展示范應用。下設5個研究方向。

  1.3.1 億級并發云服務器系統研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8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面向云計算典型應用需求,研制性能功耗比和整體服務能力較現有水平提升5-10倍的低成本、低功耗、高效能的億級并發云服務器系統,在云計算系統中開展示范應用。

  1.3.2 EB級云存儲系統研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6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制EB級云存儲系統,支持多種數據訪問方式、數據安全和保護方法,支持在線擴展、節點負載自動均衡。總體可靠性不小于99.99%,在云計算系統中開展示范應用。

  1.3.3 云服務與管理平臺核心軟件及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4000萬元)

  重點集成和突破大規模資源管理與調度技術、大規模數據管理與處理技術、運行監控與安全保障技術、云服務交互技術等系列關鍵技術,研發云公共服務與管理平臺核心軟件,構建云計算公共服務與管理系統,開展示范應用。

  1.3.4 云計算安全體系架構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

  研究基于云計算中多租戶技術、遠程數據存儲、分布式存儲、API調用與編程、節點通信、虛擬化技術、終端安全、審計安全等的統一安全架構體系研究,構建自主可控的云計算安全體系架構。

  1.3.5 云計算測試與評估系統研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

  研究云計算系統核心軟件、硬件設備及應用服務示范平臺的評測方法,制定云服務評測指標體系規范,研制配套的評測工具,建立測試環境和平臺,并開展評測服務。

  1.4 智慧城市(二期)

  圍繞智慧城市中各類應用系統匯聚與聯結的挑戰,建立我國自主的智慧城市技術與標準體系;突破各類城市運行、服務與管理系統匯聚互聯解決方案;各類系統的數據融合與共享、實時高性能分析、城市動態呈現等共性關鍵技術;研制智慧城市一體化綜合運行管理服務平臺,開展以人為中心的公共服務和城市多層次決策支持系統示范應用。下設5個研究方向。

  1.4.1 城市多模式數據系統互聯技術與支撐環境(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

  研究城市運行、服務與管理系統匯聚互聯解決方案,制定智慧城市系統匯聚模型與互聯系統的技術體系和規范,突破城市系統聯網、智能檢索、虛擬存儲、安全協同等核心技術,構建智慧城市應用系統匯聚的城市數據融合與共享互聯系統,在中小以上城市開展示范應用。

  1.4.2 面向城市運行管理的數據高性能分析技術與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以城市中的人—物—環境為對象,通過分析城市運行管理動態數據特征,突破城市大規模實時運行數據高性能處理與分析、智能檢索與識別等關鍵技術,研制多模精確定位的行為識別等設備并構建服務系統,開展示范應用。

  1.4.3 城市多源密集型動態運行數據呈現技術與服務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圍繞城市運行管理中的多源密集型及動態變化數據,研究大規模復雜城市基礎數據虛實融合呈現技術,研究城市動態運行數據與真實城市場景自然、逼真的融合建模、仿真與繪制技術,搭建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密集型城市數據呈現行業服務系統,在中小以上城市開展應用示范。

  1.4.4 以人為中心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務支撐技術與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究面向個人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務聚集技術,突破基于個人信息的實時分析與偏好發現關鍵技術,研究以人為中心的服務定制與融合技術和基于個人偏好與情境的服務推薦技術,研制以人為中心的支持百萬級用戶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務支撐平臺,在中小以上城市開展應用示范。

  1.4.5 城市信息多層次智能決策關鍵技術與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究和突破城市海量分布式數據與多樣異構化決策模型在線雙向耦合技術,研制城市信息智能分析與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為城市運行、管理和規劃提供面向多層次、細粒度用戶的綜合輔助決策支持能力,在中小以上城市開展示范應用。

  2. 網絡與通信

  2.1 新型高速路由和交換系統

  研究新型高性能路由系統,提高互聯網路由的可擴展性、可信任性、靈活性、健壯性和節能性,支持增量部署,包括:支持100G接口、光傳輸/核心路由器整合、IPv4/IPv6整合,邊緣設備路由功能/存儲功能/計算功能整合,支持新型下一代互聯網應用,參與制定國際標準。下設2個研究方向。

  2.1.1 新型高性能路由器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2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開發千萬路由規模的網絡核心路由器系統,支持100G接口線速轉發和Tbps以上交換容量,以及IPv4/IPv6網絡共存與過渡和高效節能等功能。開展高效節能路由器核心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參與制定國際標準。

  2.1.2 云計算中心網絡大容量交換機關鍵技術與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究面向云計算中心網絡的交換機關鍵技術,支持新型網絡功能;實現虛擬化網絡管理、隔離和帶寬保障技術;支持大容量交換能力,數百10G端口和多個100G單端口。大幅度降低能耗,在云計算數據中心開展示范應用。

  2.2 超高速長距離光傳輸系統研究與開發

  圍繞T比特級超高速長距離光傳輸系統的技術難點與工程應用問題,掌握核心技術,自主研發關鍵器件與功能模塊,完成具有Tbps—千km能力的實用化光傳輸系統設備開發,通過性能測試,實現示范應用。下設2個研究方向。

  2.2.1 超高速長距離光傳輸系統關鍵技術與測試方法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2000萬元)

  研究超高速長距離光傳輸系統關鍵技術與實現方法、光纖傳輸線路中的高精度多通道補償技術、設計系統性能評估和測試方法,實現面向超高速長距離光傳輸系統的研究與驗證平臺,完成對體系架構、關鍵技術、算法及性能評估方法的驗證。

  2.2.2 超高速長距離光傳輸系統設備開發與示范應用(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2000萬元)

  研究單通道Tbps實時光傳輸系統核心技術,自主研制關鍵功能器件與模塊并應用在設備中,完成具有Tbps—千km能力的實用化光傳輸系統設備開發,通過系統測試與功能驗證,開展應用示范。

  2.3 未來網絡體系結構和創新環境

  采用革命性創新理念和技術路線,研究創新網絡體系結構、協議體系,突破新型編址與路由、內置安全、網絡自治和虛擬化等關鍵技術,掌握核心知識產權,形成體系標準,研制關鍵裝備,建設未來網絡體系結構的創新試驗環境,并進行實驗驗證。下設4個研究方向。

  2.3.1 網絡虛擬化及可編程路由系統器(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400萬元)

  研究創新網絡的虛擬化問題,解決可編程路由器體系結構與功能層次劃分、靈活高效數據包處理、虛擬化和隔離性等關鍵技術,重點研究具有靈活可編程性,滿足虛擬化與隔離性要求的新型路由器體系結構。

  2.3.2 未來網絡測量與管理技術(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400萬元)

  研究創新網絡的可感知性和可管理性等問題。解決網絡層實時狀態以及應用層的網絡資源需求的雙向感知機制,網絡多維狀態信息分布式測量機制,基于應用層資源需求信息表達的網絡層管理實體動態調度機制,跨網絡應用服務接口實現跨網的資源需求協商與預定機制,實現網絡資源最優化管理。

  2.3.3 未來網絡高效內容分發技術(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400萬元)

  研究創新網絡云服務內容分發關鍵技術與平臺,實現具有網絡感知、內容感知、服務感知和情景感知功能的新型網元設備,同時支持移動場景的內容分發。

  2.3.4 未來網絡體系結構創新環境(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400萬元)

  研究可編程的未來網絡試驗平臺設計方法,虛擬網絡構建技術,創新網絡體系的網絡管理等技術;搭建創新網絡體系試驗平臺,對各類創新型網絡的體系結構、承載能力、融合能力、泛在互聯等技術進行實驗、驗證和評估。

  2.4 可見光通信(VLC)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開發可見光(波長380nm-780nm)新頻譜資源,研究可見光通信系統在復雜信道條件下非相干光散射畸變檢測技術、調制編碼、光電多維復用與分集、最佳捕獲檢測等關鍵技術,建立實驗系統,傳輸速率大于480Mbps,開展標準研究。下設2個研究方向。

  2.4.1 可見光通信系統關鍵技術與測試方法(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

  研究高速率和低復雜度的非相干光調制編碼技術、時頻碼空多維復用與分集及頻譜擴展技術、LED非相干光無線傳輸散射畸變檢測與補償方法。建立可見光點對點通信實驗系統并進行功能測試。

  2.4.2 室內可見光通信與多用戶高速接入實驗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

  針對室內可見光通信系統的多徑干擾和鏈路脆弱性,研究高效上下行機制與多址接入技術;掌握可見光無線通信異構網絡融合技術,建立實驗系統并進行應用驗證。

  3. 虛擬現實與數字媒體

  3.1 移動終端的混合現實新技術與裝置

  研究面向移動終端的新一代混合現實呈現與交互關鍵技術、面向虛實融合應用的高效渲染技術、透視式顯示技術、電觸覺反饋技術、肌電交互技術及裝置。下設4個研究方向。

  3.1.1 面向移動終端的輕量級實時逼真三維圖形繪制引擎(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300萬元)

  重點研究適于移動終端的幾何模型部署方法、模型的高效組織與調度策略、模型層次誤差度量與有限資源下的高精度虛實融合繪制技術等,構建面向移動終端的實時逼真三維繪制引擎。

  3.1.2 基于LCOS的波導型透視融合顯示技術與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

  研發大規模SDRAM器件與數字邏輯器件共融的集成電路設計和準亞微米厚度液晶盒制造工藝,微型高分辨率(1024x768)時間混色LCOS芯片;研究波導器件成像理論及其設計和加工方法,研制透視式增強顯示系統。

  3.1.3 面向移動終端的觸覺再現和交互技術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400萬元)

  面向移動終端,研究視覺對象的表面形狀、柔軟性和紋理屬性的再現技術,物理屬性的模擬仿真,多點力觸覺交互下的三維實時觸覺反饋技術等,并在移動終端上實現應用。

  3.1.4 基于肌電的新型交互設備關鍵技術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300萬元)

  利用加速計和肌電傳感器捕獲手勢動作信息,研究適用于移動終端的手勢識別算法,研制小型化可穿戴手勢捕獲設備。

  3.2 高融合度增強現實技術及系統

  突破基于內容理解的高融合度增強現實關鍵技術,研究面向醫療行業應用對象的實時建模技術、精確跟蹤定位技術和便攜式虛擬手術裝置,構建具有實用性的國產化高集成度混合現實應用平臺,并開展應用示范。下設2個研究方向。

  3.2.1 基于內容理解的高融合度增強現實技術(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

  重點研究虛實環境內容表示與交互數據規范和知識體系、虛實場景實時精確融合與增強呈現技術、高精度自然特征跟蹤注冊技術、虛實融合性能評價體系,研制虛實環境內容交互理解與融合生成軟硬件和集成平臺,在典型行業開展應用示范。

  3.2.2 基于混合現實的微創外科手術治療決策與訓練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

  重點研究醫學數據建模與可視化技術、影像引導精確跟蹤定位技術、高沉浸感異地遙現會診技術,便攜式虛擬手術視、聽和力觸覺反饋裝置,集成構建可實用的基于混合現實的微創外科手術治療決策與訓練系統,并進行應用示范。

  3.3 多感官高沉浸虛擬環境呈現技術及應用

  突破新一代高沉浸感顯示和交互關鍵技術,分別面向個體應用和群體應用,構建具有自主創新和應用價值的高沉浸虛擬現實環境軟硬件平臺,在大型演出、主題樂園和網絡游戲等領域開展應用示范。下設4個研究方向。

  3.3.1 高沉浸度顯示技術及裝置(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

  研究大視場高分辨率頭盔顯示技術、便攜CAVE構建技術、近距離顯示裝置的視覺耦合技術,形成的顯示裝置水平視場大于70度。集成構建支持多人參與的沉浸式網絡游戲應用系統。

  3.3.2 支持群體交互的大規模虛擬環境構建技術及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

  針對群體應用,重點研究多人本地協同情境建模和自然交互技術、大規模高魯棒性投影高速融合與驅動技術、多感官體驗同步控制與呈現技術,集成構建支持數十人本地參與的群體交互大型游樂應用系統。

  3.3.3 大型互動數字演出創作平臺與系統(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重點研究基于行為建模的智能編排仿真技術、數字表演創作平臺技術、與實體演出相結合的新型媒體呈現技術,并集成構建支持400平方米以上異型舞臺自動構建的新形態文藝演出創作與呈現系統,實現在大型數字化媒體演出上的應用示范。

  3.3.4 高度真實感的三維呈現與遠程交互系統及應用(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500萬元)

  重點研究高維度海量數據采集和編碼技術、支持穿透式采集和多點接觸式交互的大型全息立體顯示技術、非接觸式人體姿態感知和遠程協同交互技術,并集成構建實用的實時立體呈現與遠程交互系統,實現在數字演出、遠程會議等領域的應用示范。

  4. 信息安全

  4.1 物聯網安全感知關鍵技術及仿真驗證平臺

  4.1.1 物聯網安全感知關鍵技術及仿真驗證平臺(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000萬元)

  研究物聯網安全感知層安全體系、輕量級加密技術和認證機制、節點隱匿通信及抗攻擊節點安全路由技術;研究感知層節點鑒別、隱私保護、入侵惡意節點的容忍技術等,構建面向關鍵領域和行業的物聯網安全應用仿真平臺。

  5. 微電子與光電子

  5.1 下一代光傳輸系統中高速模數轉換(ADC)/數模轉換(DAC)芯片和關鍵技術研究

  5.1.1 下一代光傳輸系統中高速模數轉換(ADC)/數模轉換(DAC)芯片和關鍵技術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3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突破信號采樣率不低于20GS/s,信號帶寬不低于10GHz,分辨率不低于5比特、低功耗ADC/DAC的關鍵技術,研制相應芯片并形成商用產品能力。

  5.2 400Gb/s相干光發射與接收模塊

  研究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統的核心器件,包括窄線寬激光器、先進調制格式光調制器、平衡差分相干光接收機等模塊,并進行相干光通信系統實驗驗證。下設3個研究方向。

  5.2.1 100KHz窄線寬激光光源(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800萬元)

  針對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統用發射光源和本振光源的要求,研究激光光譜壓窄與波長穩定技術。實現波長符合ITU-T規范、線寬小于100KHz的小型化激光模塊原型器件。

  5.2.2 先進調制格式光調制器陣列模塊(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8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針對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統用光調制器的要求,研發100GHz信道間隔內,實現速率為400Gb/sDP-16QAM信號調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調制格式光調制器混合集成芯片設計方案與制備技術。

  5.2.3 平衡差分相干光接收機(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8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針對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統用光接收機的要求,研發光學混合正交解調器和平衡式差分探測器,實現對速率為400Gb/sDP-16QAM信號的接收,并進行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統實驗驗證。

  5.3 40Gbps高速串行接口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和PHY等核心關鍵技術,形成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和物理層接口IP核原型,為在超高速串行傳輸芯片或高性能SoC中的應用形成技術準備。下設2個研究方向。

  5.3.1 40Gbps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關鍵技術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750萬元)

  研究適用于高速數據傳輸的通用低延遲互連接口控制器設計技術、多串行接口集成控制、高速信號質量檢測、調制及通用鏈路接口建模技術和高速串行接口的SoC集成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IP核產品原型。

  5.3.2 40Gbps高速串行接口PHY關鍵技術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750萬元)

  研究高速串行傳輸接口的物理層電路設計技術、低功耗PHY設計技術、超高速時鐘設計與分布技術、超高速時鐘恢復提取技術、高速串行接口仿真驗證及高速信號建模技術、高速串行信號測試技術;實現單通道數據傳輸速率40Gbps,并通過流片驗證形成IP硬核原型。

  5.4 16×16高速光交換集成芯片與模塊

  本研究內容下設一個研究方向。

  5.4.116×16高速光交換集成芯片與模塊(國撥經費控制額為2000萬、需有大型用戶型企業參與申報)

  研究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交換用光子集成芯片的設計、制備、模塊化封裝與測試技術。光交換模塊端口數大于16,開關時間小于30ms。構建下一代可重構光分插復用驗證系統,獲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大規模光交換芯片的核心技術。

  5.5 40Gb/s光接入核心光電子器件與模塊

  研究時分波分堆疊復用(TWDM-PON)光接入技術中的核心光電子器件與模塊,包括高速可調諧激光器模塊,可調光濾波器與高靈敏度光接收機,高譜效率調制與時隙間插復用器的核心技術。下設3個研究方向。

  5.5.1 用戶端收發模塊及功能驗證與產業化應用(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8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制40Gb/s時分波分堆疊復用(TWDM-PON)光接入網用光收發模塊,并搭建實驗系統進行時分波分堆疊復用功能驗證和產業化應用。

  5.5.2 波長可調諧激光器(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8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究頻率間隔為200GHz、功率大于10mW、調制速率10Gb/s的可調諧激光器的核心技術,研制相應器件并形成商用產品能力。

  5.5.3 可調光濾波器與寬帶高靈敏度光探測器(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8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究頻率間隔為200GHz的可調諧光濾波器與10Gb/s高靈敏度光探測器技術。研制40Gb/s時分波分堆疊復用(TWDM-PON)光接入網光接收單元技術并形成商用產品能力。

  5.6 面向移動智能終端SoC的動態功耗管理與控制技術研究

  5.6.1 面向移動智能終端SoC的動態功耗管理與控制技術研究(前沿技術類、國撥經費限15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究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SoC功耗建模技術、異構多核SoC中系統級動態功耗管理策略,研發系統級和模塊級功耗控制技術;研究符合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應用的調度和功耗管理接口技術;形成移動智能終端SoC的動態功耗管理與技術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動態運行功耗降低30%以上,在移動智能終端上實現一定規模的應用。

  二、指南申報要求

  (一)實施年限

  前沿技術研究類實施年限原則上為3年。

  (二)經費額度

  國撥經費限額參見每個研究方向的具體要求。

  (三)申報說明

  各申報單位統一按指南三級標題(如:1.1.1)的研究方向進行項目申報。

  (四)申報咨詢

  聯系人:嵇智源、傅耀威

  電 話:010—88364080 010—88361163

  電子郵件:jzy@htrdc.com,fuyaowei@htrdc.com
 

【加入收藏夾】  【推薦給好友】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訊石光通訊咨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光通訊咨詢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我們誠邀媒體同行合作! 聯系方式:訊石光通訊咨詢網新聞中心 電話:0755-82960080-188   debison

相關新聞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