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石光通訊咨詢網】除了爭議不休的企業文化,
華為獨特的
融資方式及股權結構也是業界辯論的重頭話題之一。
5月18日,一則
華為將
融資15億美元的消息再次將其拋入聚光燈下。據報道,約有10家銀行正在競標
華為融資案。消息傳來,
融資起因、資金投向及是否會考慮上市
融資等話題再次在業界熱議,《證券日報》記者就此相關問題致電
華為公司相關人士,但對方稱:“短期內無法對此做出回復。”
“資金緊張肯定是
融資的主因,但主要還是與后期戰略轉型有密切的聯系。
華為原來專注商業,并不進軍服務領域,但自去年推出云計算以來,隱現變身TMT(泛指電信、IT及移動互聯網等行業)服務商的勢頭。”資深通信觀察家毛啟盈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
融資備戰戰略轉型
在
華為2010年報總裁致辭一頁中,任正非對行業的遠景總結道:電信行業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起點,半聯結寬帶與數字化將獲得巨大的產業發展機會。對于任正非所述的產業機會,有業內人士認為,具體表現即是云計算及移動互聯網。
2010年12月8日,
華為在北京正式發布云計算戰略及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華為云計算戰略包括3個方面:構建云計算平臺,促進資源共享、效率提升和節能環保;推動業務與應用云化,促進各個行業應用向云計算遷移;開放合作,構筑共贏生態鏈。
“
華為對云計算的推動力度很大,企業或將因此轉型,在這種情況下,服務會延展至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對資金的需求力度很大。而現下
華為的業務利潤不是很理想,
融資是為了后期業務發展做準備”,對于參與
融資的銀行,毛啟盈分析,“四大行肯定有份。”
對于此次選擇
貸款方式
融資,易觀國際觀察家于斌認為,“
貸款比用股份換合算,如果是在海外
融資,則
貸款利率2%還不到,我國現在通脹5%,借的多賺的也多。當然外資也不是慈善家,他們5年后通過人民幣的升值應該可以賺至少30%。應該是雙贏的方案。”
三種
融資手法并舉
從過往資料來看,
華為融資常用的是三種方式:出售旗下產品線股權、
貸款、內部
融資。
三種
融資方法中,將旗下資產“養大”再出售的方式一直是
華為的重要
融資手段,2001年,
華為7.8億美金出售電源和機房監控業務給愛默生;2005年,
華為8億美元出售H3C企業網和數據通信業務給3com。2008年,
華為曾計劃將終端業務進行出售,但當時因金融危機等因素最終未能兌現。但在該年年底,
華為啟動了新一輪的內部員工
融資。
由于在創辦初期民營企業
融資很難,
華為采用了全員持股的方式
融資,上世紀90年代末,
華為啟動員工持股計劃,每股價格1元。從2001年開始,
華為實行期權改革,改革完成后,員工獲得的股票轉化為虛擬受限股,即所謂的“期權”。員工基于股東的定位,能夠上下一心同時吸引人才。按照
華為的慣例,員工如果離開
華為,則要賣出手中所持股票,收購價與當初的購買價一致。
然而,全員持股的弊端是,任正非持股比例被稀釋,一但上市,控股局面勢必出現動搖。2009年
華為年報顯示,深圳市
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有公司股份98.58%,而任正非僅持股1.42%。
除此之外,
華為將應收賬款提前變現的
融資手段也曾為公司帶來大筆資金。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
華為與國家開發銀行曾簽訂過一項協議,根據這項協議,國開行在未來5年,向
華為提供合計100億美元的
融資額度。
或海內外同步上市
在上述三種
融資手法的支撐下,
華為的資金還算無憂,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海外市場的運營商面臨資金壓力很大,為了節約成本只得選擇縮減開支,同時,電信行業巨頭們也紛紛采取低價戰略,
華為的低價優勢變得微弱。
作為立足國際市場的企業,北美市場一直是
華為市場攻堅戰里的“硬骨頭”,對此,
華為曾嘗試各種方式介入市場,例如通過收購。然而2007年,
華為收購美國3com的交易未能獲得美國政府的審查程序。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此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美國在某些領域會刻意保護。這是
華為此次收購折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連續的海外擴張策略之下,雖然
華為的營收不斷上升,但營業利潤及凈利潤率卻遠不如營收增長速度快,2006年至2008年,營業利潤率分別為7.3%、9.7%和12.9%。在2009年和2010年度,營業利潤率才分別增長至14.1%和15.8%。除此之外,資產負債率也居高不下。從2006年至今的5年時間里,
華為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4.4%、63%、68.3%、69%和65.6%。
中國通信網近日報道稱,一封
華為總裁辦簽發的郵件顯示,由于公司一季度研發及解決方案運營商業務收入下降,嚴重低于預期目標,員工或將面臨減薪的局面。
如若資金鏈不如預期理想,
華為是否會考慮上市
融資?毛啟盈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自去年以來,
華為發生了很多細節性的變化,任正非高調地對媒體進行了態度的轉變,企業的信息趨向透明,而
融資改善資金狀況等行為也透露出上市的打算。這些都傳遞出了類似的信號。信息透明是第一步,銀行方面的資金支持是第二步。”
如果
華為上市,毛啟盈認為,最有可能的方式是海內外同步上市:“
華為的狀況完全符合國際上市公司的條件,雖然它國外的營收是大頭,但上市時應該不會放棄A股市場,最有可能的是境內外同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