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訊 11月4日,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在第十五屆德國經濟亞太會議上表示,工業4.0目前沒有全球統一標準,全球商業、技術和政府部門需要更密切地進行合作,識別實現工業4.0所需的關鍵能力,并達成共識。
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在2016德國商業亞太會議上談工業4.0
工業4.0源于德國,也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已被全球主要工業大國所采納。目前,工業4.0尚沒有全球統一的標準。胡厚崑表示,“工業4.0將會改變行業格局,促進社會發展,對各國經濟競爭力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們相信,信息通信技術是這一革命的關鍵使能技術。物聯網(IoT能力)、穩健的云基礎設施、先進的軟件開發能力是實現工業4.0的關鍵。”
物聯網(IoT能力)—更多聯接,更多數據
胡厚崑進一步解釋,“物聯網是工業4.0和智能社會的基石。要充分釋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能,各個行業需要圍繞傳感器、芯片和寬帶網絡進行更大力度的創新。”
云基礎設施
預計到2025年,85%以上的企業應用會被部署到云上。為了滿足功能定制需求,各類行業云將開始出現。金融、交通、制造等具有特殊服務需求的行業將會需要不同的云應用,這與目前的通用公有云和私有云都不一樣。
先進的軟件開發能力—將數據轉變為價值
工業4.0需要先進的軟件和應用開發能力,以使存在云中的數據產生價值。“這會使整個系統智能化,”胡厚崑還表示,“其中,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是大數據分析能力和人工智能應用能力。”
胡厚崑還表示,融合是工業4.0的關鍵,體現在工業和信息業融合、信息業內部融合等多個層面。在工業和信息業融合中,工業企業的核心優勢是專業技能和源數據,而ICT企業則具備很強的網絡互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能力。在信息業內部融合中,通信、軟件和應用也需要跨領域融合,從而為企業提供強大的、定制化的一站式云服務。
“在工業4.0時代,發展人類本身和發展技術一樣重要。”胡厚崑提醒道,“在工業3.0時代,機器做人不能做的事情;在工業4.0時代,機器可以做人能做的事,而且可能比人做得更好。這種情況下,要注重人類自身能力的發展,讓人們不斷被激發,擁有更強成就感。”
一千多名與會者出席了今年的德國經濟亞太會議。與會者相信,中德企業優勢互補,深度合作潛力巨大,有助于兩國開展合作創新項目。
德國經濟亞太會議創辦于1986年,每兩年舉辦一次,由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