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纖,粗細只有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誰也不曾想到,今天它會承載90%以上的信息網絡流量。光纖接入,正逐步發展為一個對國民經濟有重要拉動作用、規模可達數千億元的新興產業。
成立于2008年的光纖接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我國第一個致力于普及寬帶網絡、推動三網融合、促進寬帶產業技術創新鏈構建的全國性聯盟組織。武漢郵科院、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華為技術、中興通訊、中國普天、烽火通信……一個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研究機構,它們的強強聯合,將會是我國光纖接入產業的大變革。
但是,光纖接入產業聯盟如何才能從“務虛”走到“做實”呢?中國經濟網記者認為有三條路需要走?
第一條是機制創新之路。將聯盟“做實”,關鍵就是要把聯盟成員凝聚成一個創新的整體,發揮出最大合力,而非松散的“行業俱樂部”。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同處一個聯盟屋檐下,如何讓他們實現良性競爭,合作共贏,這其中的機制是聯盟必須認真探索的。以項目為平臺開展合作,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過去是大家搶蛋糕,現在是共同分享蛋糕。”長飛光纖光纜公司光纖研發經理童維軍這樣形容。這種機制受歡迎的原因就在于它解決了合作創新的收益分配問題,而這也是聯盟機制創新的關鍵課題。目前聯盟正考慮建立專利池,專利成果如何共享就是其中亟待探索的課題。
二是商業模式的打造之路。聯盟人坦言現在還沒有想那么遠,因為不知道這種模式的投入產出能有多高。事實上,對于光纖接入這個產業鏈極長的行業來說,商業模式的打造非常緊迫。正如業內人所說,現在打電話、看電視和上網在家中都可以實現,至于是用一根光纖還是用幾根光纜來實現,沒有人會關心。從這個角度來講,產業鏈上下游的制造商、運營商一起研究新的應用模式很重要。聯盟成員也對此寄予了很大期望。武漢光訊科技公司的產品開發部經理鄭彥升就提出,希望聯盟能納入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使他們能與更多領域客戶探索更好的合作形式。
三是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之路。建平臺需要大量研發和檢測設備,同時還要場地、要維護、要技術人員。經費從哪里來?項目撥款不能花,靠成員單位捐贈遠遠不夠。或許,這個難題的解決除了靠聯盟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給予更為實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