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訊 當地時間25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發表聲明宣布,禁止華為、中興通訊等五家中國企業在美國銷售設備。
路透社報道稱,FCC一致投票通過了上述決定。FCC在聲明中宣稱,華為、中興通訊、海康威視、海能達以及浙江大華五家公司的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禁售的依據是FCC于2019年頒布的一項旨在保護美國通信網絡安全的法律。美聯社提到,FCC的命令禁止了新設備的授權,但該機構也不排除撤銷之前授權的可能性。多次打壓據了解,美國國會曾在2018年通過立法禁止聯邦機構從華為和中興等中國企業購買相關的通訊設備,但禁令并未涉及私營部門。
FCC委員、共和黨人布倫丹·卡爾(Brendan Carr)在2021年3月呼吁填補這一“華為漏洞”,即將私營部門購買中國通訊設備的行為也納入禁令中。
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羅森沃塞爾在聲明中表示:“FCC致力于確保在美國境內禁止使用不可信任的通信設備,并以此確保我們的國家安全。這些新規是我們為保護美國人民免受涉及電信的國家安全威脅而采取的持續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還將繼續開展這項工作。”Brendan Carr聲稱,這是 FCC“歷史上首次基于國家安全考慮禁止授權新設備”。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Klon Kitchen評論稱,拜登政府延續著特朗普執政時期的政策,繼續向這些中國公司施壓,剛剛頒布的禁令“是一個高潮”。
路透社今年10月透露,FCC主席羅森沃塞爾已提出相關禁令提案,將以美國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中興通訊、海能達、海康威視、大華在美國銷售相關新設備。FCC過去曾禁止企業使用聯邦政府資的補貼資金購買華為、中興通訊等中國通信廠商的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FCC今年6月曾提到,美國運營商因拆除華為、中興等中企生產的設備而提交的補償申請中,有三分之二存在“重大缺陷”。估計換掉這些中企設備的成本將高達53億美元,遠超去年美國會通過的19億美元預算。
事實上,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由來已久。
2020年6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就指認華為和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禁止美國電信運營商使用該委員會設置的政府補貼購買兩家中企的設備和服務。
去年3月,聯邦通信委員會擴大打擊面,將華為、中興、海能達、海康威視和浙江大華5家企業列入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的通信設備與服務商清單,并要求美國電信運營商拆除并替換5家企業的設備和服務。
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2021年安全設備法》,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將不再為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提供任何審查或頒發新的設備許可證。
當時就有美國議員稱,將讓華為、中興等中企在美國電信網絡中“沒有容身之地”。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稱,最新發布的禁令是在實施拜登簽署的這項法案。
對此,海康威視發表聲明回應稱,該公司的攝像頭產品“不會對美國構成安全威脅”,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決定將“大幅提高美國小企業、地方政府、學校和個人消費者在保護自身、家庭、企業和財產時的成本和危害性”。其他中企則暫未對此置評。
影響幾何?
美國這項針對中企的禁售規定,將造成怎樣的影響?輿論認為,這些企業在美國的運營或將大受打擊,今后沒有設備授權,他們將無法在美國銷售任何新設備。
相比早有心理準備的華為和中興,海康威視、大華和海能達受到的沖擊可能更大。《華爾街日報》指出,過去10年,中國的有線電視和手機在美國市場的拓展有限,但中企在商業視頻監控市場則扎根更深。根據市場研究機構Omdia的數據,海康威視是全球收入最高的專業安全設備銷售商,在美國排名第五。
彭博社此前也稱,海康威視和大華占美國監控攝像器材銷售量近五分之一,2021年兩家公司在美國的監控設備銷量高達100萬臺。
總部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監控研究機構IPVM的政府研究主管康納?希利(Conor Healy)也表示,大華、海康威視的監控攝像頭在美國被廣泛采用,尤其受到很多需要大量監控設備的政府機構青睞。同樣,海能達的對講機也被很多美國的政府機構采用,包括警察局。
但希利指出,總體而言,新的禁令已對相關中企在美國的運營“敲響喪鐘”,因為他們無法再向美國引入任何新產品。此外,美國此舉可能還會對其他盟國施加影響。近日,英國就以安全風險為由,要求各部門停止在敏感建筑安裝與中國有關的監控攝像頭。有分析認為,美方為維護科技霸權,已徹底拋棄公平競爭原則,不惜將科技和產業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意識形態化,遏制中國科技和產業發展。
對于美國對中企的無理打壓,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發言人已多次指出,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限制中國企業產品和服務市場準入,濫用國家力量對企業進行制裁打壓,違背了基本的市場原則和公認的國際經貿規則,也損害了中國企業和包括美國用戶在內的消費者合法權益。中方將繼續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英國又發禁令
就在11月24日,英國以安全風險為由,要求各部門停止在敏感建筑安裝與中國有關的監控攝像頭。
除了停止使用相關攝像頭外,英國還要求在該國開展業務的中國或與中國相關的企業應要求向機構提供信息和數據,建議各機構不要將任何現有設備連接到使用源自中國的監控系統的網絡,并考慮定期拆除此類設備。
據了解,早在今年7月份,英國有約70名議員在國會內部呼吁,禁止銷售和使用海康威視與大華等中國企業制造的監控設備,他們擔心有隱私方面的風險,且存在所謂的“人權問題”。
對此,海康威視在回應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在英國運營時始終遵守安全規則和法規。“將海康威視視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是完全錯誤的。沒有信譽良好的技術組織或評級機構得出這一結論。海康威視無法將最終用戶的數據傳輸給第三方,我們不管理終端用戶數據庫,也不在英國銷售云存儲。”
海康威視指出,英國估計有130萬臺海康威視攝像頭在運行。
綜合整理自觀察者網、數據觀、環球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