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高低直接反映了行業的景氣度,而在金融危機中它的作用變得愈加明顯。
近日,某管理咨詢發布《
2009年薪酬調研報告》。報告顯示,
2009年度各個行業中,消費品行業和汽車行業
薪酬增幅最高,均超過10%;而傳媒行業和IT行業
薪酬增長率最低,只有6%.
“金融危機下,企業的外部環境惡劣,但屬剛性需求或是有國家政策扶持的行業則表現相對穩定。”某管理咨詢副總監告訴記者。
此次調研的行業主要集中在IT、綜合服務、房地產、汽車和消費品等10多個行業。
而在所有行業中,IT行業受到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最為明顯。據劉羿葳解釋,經濟危機削減了電子消費品的需方,而在供應方面,產品成本不降反升,雙重壓力讓IT行業“雪上加霜”。
從企業規模來看,年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平均
薪酬增長率接近10%,3億元以下的企業
薪酬增長率是8.16%.劉羿葳認為,員工
薪酬增長幅度是隨企業銷售收入下降而縮減。
在區域表現方面,華南地區的
薪酬增長率最低,只有6.8%.華北其他城市平均
薪酬增長率最高,達到11%,呈現出北高南低的增長趨勢。
對此,某管理咨詢副總監表示:“地域差異對企業的制約較大,一線城市的整體宏觀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和競爭激烈程度要遠高于二、三線城市,因此前者受到外部經濟影響深遠度和敏感度普遍高于后者,一級城市企業對經濟危機的影響普遍持負面態度也直接影響了其
薪酬的增長。”
另一方面,在她看來,這也促使沿海城市在招聘方面趨于保守和消極。相反,中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鼓舞下則大規模擴大招聘。
此外,從企業的類型來看,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從高到低排列為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不但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而且其業績完成情況也最差。平均
薪酬增長率的數據指標顯示,中外合資企業的
薪酬增幅只有7.2%,低于其他企業類型。
但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外資企業并未退守陣線,擴大招聘計劃所占比例高于減少招聘人數的計劃。“很多知名外資企業在全球裁員名單中并未將中國市場列入,反而加大了投資力度,正是因為看好中國市場,希望其能成為下一個利潤增長點的主要來源。”某管理咨詢副總監說。
“員工
薪酬是企業硬性的成本支出,在金融危機下,企業應更多地關注核心人力,激勵人員穩定人才。”某管理咨詢副總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