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來的員工。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那么碩士5000,本科3500,另外+1000工卡補貼。社招的就沒有一致的規律,中興港灣以及其它對手跳槽過來的更不用談。試用期過后轉正加薪的不多,大多數還是維持了這個收入水平。社招進
華為的通常高些,但是人數很少。慧通的人數很多,但是薪資普遍不高。個別的原來外包轉過來的,年頭比較長能力比較強的,7000、8000也有。直接招聘進入慧通的,普通本科工作兩年的,3000多點的也不少。
工卡補貼,就算有1000,你也只能算800.何況食堂的飯菜挺貴,飯補甚至于不夠三餐。這樣算下來,就算是碩士兩年,稅前年薪也就是60K-70K了。能撈到漲點
工資的,會稍好,但是不會有本質變化。兩年之內的,年終獎不過10K左右。而社招慧通的,假如只有3000-4000,那就相當的少。我就知道不少月薪3000的慧通兄弟,就是住在馬蹄山新天下,也不在公司吃晚餐,而去路邊排檔吃快餐,4塊錢。
再早兩年進來的,
工資漲了一些,年終獎多點,年薪能夠到100K左右。混得好點,也許更多。海外的不說了。拿命、健康或者生活質量換來的補貼以及安家費,不提也罷。
上面這些,顯然不能稱之為“收入很高”了。離老板說的“大陽臺曬錢”顯然距離太遠太遠。那么為什么社會上都說“
華為員工收入高”,基地那么多不錯的私家車,都是怎么來的?
答案并沒有出人意料。幾乎大家都知道:股票
華為的股票,或者更準確的說,
華為老員工的股票,極大地提高了(老)員工的收入。舉例,就算是99年入職的,只趕上了最后一批分1塊錢1股的股票的員工,到現在混得差的應該也有100K以上的股票了。三級部門經理,看體系大部門不同,差異很大。當然也看提拔時間早晚了。但是基本應該在200K-600K的范圍。這里的數量指的是股數,而非當前市值。
18級或者以上,就是要“自我批判”的那批人,包括已經是總監或者只是級別到了沒有總監的坑可以放這個蘿卜的,股票就更多了。這也是這個壇子里很多新人抱怨最多的地方。
例如:一個三級部門經理,在公司6年-8年,假設(可能正好巧合的和實際相同哦),月薪15K,股票300K,那么,每年的
工資總計是180K,而股票分紅有330K,不算工卡補貼以及其它,稅前年收入有510K了,年終獎應該還有50K以上。市場的年終獎金多些,但是股票少些。研發反之。總之平衡下來市場稍好,但是不會差的離譜。如果不存銀行且不大手大腳,陽臺上還是能放上幾捆的。
聽起來是不是不錯?年薪500K以上了,不過是三級部門經理而已。這難道不能說是
華為的收入高嗎?這也就是社會傳言的來由吧。
不過凡事就怕認真二字。再進一步分析,就發現有兩個問題了。
1、月薪15K,在深圳應該不算很高,就部門經理一職而言。畢竟
華為的三級部門經理并不容易做,而且常常也是比較有經驗學歷背景不錯的人。大部分收入其實來自于股票分紅。于是乎老員工就都“靠著這棵大樹”,年年等著收果實。收完了放在陽臺上曬。
不過且慢!股票分紅是工作收入嗎?還是應該計算作為投資收入?還是兩者均有?不妨詳細算算。300K股票,按照當前的3.94,稅前市值達1182K,118.2萬。扣去稅,以及增值部分的所得稅,也應至少有85萬了。當然,有人會說很多資金來源于貸款,這個要算就更加煩雜,權且簡化一下吧。
每年33萬的分紅,稅后26.4萬,實際上有至少85萬的資金占用的成本。收益率=26.4/85,粗略地算是31%.這個收益率,是高是低,見仁見智,我不想多說。以這幾年的房市股市相比顯然不行,當然以非特例的情況來比較,比股神巴菲特的24%,還是高了不少。
算了半天,就是為了說明一點,股票分紅其實并非全是
華為給員工的,其中應該有一部分是員工自己的錢的收益分給自己的。但是比例多少,每個人顯然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