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訊 上海將編制新一輪5G建設行動計劃,3年內新建3.4萬個5G基站,加快5G獨立組網(SA)建設,率先建成SA核心網。
6月29日舉行的上海投資咨詢公司·上咨論壇上,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建明表示,今年,上海將會重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張江科學城、崇明花博園等重點區域的5G建設。
同時,還要完成南京東路、徐家匯、陸家嘴等上海十大商圈深度覆蓋,使室外5G平均下載速率達到500M以上;完成浦東、虹橋兩大機場,以及298個地鐵的地下展廳站臺等交通樞紐覆蓋。
已建5G基站數量排名第一
作為新基建的組成部分,5G也是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數字基礎設施。
“5G作為新一代網絡通信技術,相比4G具有高速率、低延時、大連接的技術優勢。推進5G建設和應用,能夠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城市高效率運行,助力市民的高品質生活。” 張建明說。
5月7日發布的上海版“新基建”“35條”(《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5G網絡被確定為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基建”的四大重點領域之一——“新網絡”的重點和熱點。
這四大重點領域分別是:以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為主的“新網絡”建設;以創新基礎設施為主的“新設施”建設;以人工智能等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平臺”建設;以智能化終端基礎設施為主的“新終端”建設。
針對這四大重點領域,上海初步梳理排摸了2020年~2022年要實施的第一批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這其中,主要的投資將集中在“新網絡”、“新平臺”建設上。具體來說,包括了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以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電網等新型基礎設施。
上海具備較好的5G發展條件。目前,上海擁有紫光展銳、華為海思、中興上海研發中心、諾基亞貝爾、昌碩科技等重點企業,幾乎覆蓋了5G基帶芯片、通信設備、通信終端等通信制造全產業鏈。
5G基站是整個網絡的重要承載設施,科學合理設置5G基站已成為推進5G網絡建設和應用的前提與保障。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累計建設5G室外基站2萬個,5G室內小站2.2萬個。
根據國家無線電辦公室4月份的統計數據,上海已建5G基站數量超過北京,在國內所有城市中排第一。
6月3日,上海市經信委發布了《上海市5G移動通信基站布局規劃導則》,進一步明確了5G基站布局和臺址要求。
華為中國區副總裁曹澤軍認為,云、AI、5G是新基建的三要素,也是數字經濟的發動機,可以為上海經濟注入新動能。
去年9月,華為全球首個5G創新中心落戶上海,并梳理了10多個上海的5G+AI的新基建應用示范初選場景,包括智慧鋼鐵、智慧商場、智慧工地、智慧港口、智慧城市治理等。
IDC也要求經濟指標
對于新基建的另外一項重要內容——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上海也將研究制定建設的詳細規劃。
IDC被認為是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是數據、計算、網絡的基石。從國際上看,IDC的空間布局往往與全球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分布高度契合,有力支撐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國內的IDC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三個區域的機架總數占全國2/3強。全國數據中心平均上架率為52.8%,北上廣深四城市的利用率在70%左右,其中上海數據中心上架率近80%。
張建明說,IDC如果距離需求端過遠,會導致APP在使用時產生的時延較大,降低使用體驗。比如,上海到貴陽2000公里,如果上海消費者訪問在貴陽的互聯網數據中心,一個交易需要不少于15個往返握手,需要0.1秒,中間所有的交換也可能再需要0.1秒。0.2秒雖然只是一眨眼的時間,但對于金融交易、人工智能、網絡游戲、無人駕駛等對時間要求很高的“熱”應用來說,都顯得過長。
因此,基于“滿足必需,總量最小”的原則,上海提出統籌數據中心的布局、規模、用能,以及“存算一體、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綠色集約”的建設目標。張建明表示,除了功能定位、選址布局等的要求外,還將在經濟指標方面對新建IDC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目前上海IDC已建機架數超過12萬個,利用率、服務規模處于國內第一梯隊。按照計劃,明年一季度前,全市將新增6萬機架供給,直接投資約120億元,帶動投資超過380億元。
6月5日,上海市經信委發布了《支持新建互聯網數據中心項目用能指標的通知》,公布了支持用能的12個新建IDC項目名單,共支持機架數3.6萬個,并要求確保在2021年6月底前投產運行。其中就包括優刻得(上海)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的青浦數據中心項目。